格格党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前言(第1页)

前言

“公共语言的个人表达是如何可能的?”

这个问题,可以由多种不同的角度进入或演绎。例如:

“个人如何从过去时的既成语言中置换出将来时的生成语言”;

或者,“个人从社会纷呈的各种形态的‘类共同体’中挣脱出来是如何可能的”;

或者,“个人参与历史意义的生成是如何可能的”。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的,都是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现代性问题的各种引发,以及个人真实性的立足之点。

这几乎是一个进入学术界以来逐渐明确然后不断纠缠着自己的问题。

我是带着欧洲戏剧史的背景进入学术界的。八十年代中期以前,从史到文本的解读,我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悲剧、易卜生悲剧、贝克特的“荒诞”剧及现代日常悲剧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情绪”,如何在不断地挣脱历史理性的定式,寻求自己生成着的表达。这里的生成着的表达与其说是莎士比亚、易卜生、贝克特的,不如说是在我与他者的相关给予中交互激发的。正是在这里,当“他在”不再是一个既与的、先在的、确定不变的前提,而在交互性中成为一个问题时,“我在”也同时成为了一个问题。

我常常突然地问自己:“我的位置究竟在哪里?”

追溯自己的基本情绪,我发现这一问题连同我的“情绪—无语”、我的“倾听和声音的阻断”、我的“身体性的自我相关”……都是在我的经历中生长着的。

我几乎从小就有一种抽象地“寻找”的倾向。对声音也一样。我不但逃避嘈杂的声音,也逃避各种被大人们经常重复着的声音形象,如“问”“叹息”“失望”“焦急”“兴奋”“激怒”等等。这些声音形象当然总是和什么东西联系着,明明我知道,但我就是不明白,一些具体的东西怎么会用这些声音形象来表达,她的失望能和我的失望一样吗?那不是她的失望也不是我的失望的“失望”是什么?别人“失望”了,可以哭;但“失望”为什么同我的生活这样生命攸关?而且几乎每一个基本词语对我都像咒符令我丧魂落魄!说错了一句话也值得如此这般的大惊小怪,或惊恐,或懊恼。为什么在黄昏时分,眼看着各家的窗口亮灯了,而我家的大门静悄悄地黑着,我听见的却是亮光的声音、黑暗的声音。以致这种没有任何声音形象的声音今天还留在我的耳朵里。我不属于亮光,也不属于黑暗。我在哪里?或许这是一种特殊的、脱离常轨的经历的馈赠与获得,是一个孩子蒙受父母及亲人从天而降的灾祸,从苦难和不幸的自我咀嚼中无意识剥离的敏感的端倪—它突兀而朦胧地指向感觉的感觉,即感觉感觉的感觉,就像指着“我看镜中我”的那个可以这样言说的“我”。或许,也就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事实和意义的分离凸现的初始经验及其表达,才可能在日后漫长岁月不断反身的经验中成为直观的问题。否则仅仅抽象地“寻找”的倾向,真很难说不会硬结在某种观念上成为任性的独断,就像最自在的情绪被固执为情结同样可能走向独断一样。

引导我的不是哪一家哪一派的哲学,我是走着走着突然意识到我在走,像里尔克的诗:“走向我”,但我并不知道我走在哪里,走向的“我”身处何位。“走”本身成为我和我的分离。只有这时,在阅读中寻找的哲学话语才有可能用来作后叙事的描述或表达。更具体地说,正是“断裂的声音”的捕捉,逼使我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转向现象学与欧陆语言哲学的阅读和学习。

所以,我不是像我的学西方现代哲学的朋友们那样,很早就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现代转型的意识。1983年秋或1984年春天,一位北京的朋友在读了我那几年的文字后,一方面肯定我文字中思想的分量,一方面深感我的思维框架中古典哲学背景的坚硬,以致向我喊出“打倒黑格尔,解放萌萌”,我才警醒到思维方式的转换正在我的周边公然地进行。

但我必须走到我有切身需要的时候。如上所述,我本来就注意到欧洲戏剧史中“基本情绪”的演化,现在的问题是,“基本情绪”不但是进入对象性分析的切入口,而且还是从对象中引出、越界而造成置换的生成断裂处。后者的意识尤其具有“切身性”,只有这时,我才能在阅读习得的区分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界限。

我的“身体性”本身就是对我的自我(主体)持存的限定,是对自我理性化的限定,特别是对自我的“理性僭越”即“本体化”的限定。而限定的层次或途径不是梅洛-庞蒂的“感知现象学”定位的“身体性”;不是福柯在性别的中立性中尖锐出的“肉身性”;不是舍勒的“爱”;不是海德格尔的“畏”;不是拉康的“无意识”(他人的话语);也不是薇依的第二种“不幸”,即对不幸的精神性反省而“倾空肉体承受的世俗积怨,让灵魂空明以接纳上帝的挚爱”;—都不是。然而也正是这“都不是”的知识视野,使我不仅得到多方面的思想的启示,而且由此懂得界限意识本身所具有的思想质性。

我力求找到我自己的问题的有限的联系和转换。这便是我在《断裂的声音》一书中,通过各种铺陈的努力,最后想集中表达的“范畴关系”:

a.“身位”:“身体性”

“情绪”—“感觉”—“初始经验”

b.“时间”:“期待”

“错位”

c.“语言”:“断裂”—“无语”—“转换”

“神性的自我救治”

a.“身位”,指个人的真实立足之点,它不是由传统社会或他人或既成语言给予的,而是个人成其为个人的差异性的原生可能性。只有它才是个人的“身位”。其切口是情绪。有两种情绪:一种是“情结性”情绪,一种是“偶在性”情绪。前者造成阻隔、抑制、中断;后者是中断时可能发生的偏离与偶发,成为被感觉着的初始经验,即语言偏离、错位、断裂中的表达的端倪。这是断裂的声音,既是被倾听的语言的物性的自我显示,又是语言的物性引导着的人的身体性。因而身体性同语言的物性一样,成为给予被给予的相关性范畴。

b.同a的反传统(古典)的思维方式一样,“期待”与“错位”也是以时间的负面形式切入的,即它正好揭示着时间的连续性下面的断裂性。“期待”,除了有时间的倒置,还有从期待什么的被动性向期待自身显示的主动性返回的还原特征。“错位”,则是传统的时间断裂的另一种表现,即同一名词下的解释的冲突甚至陌生、漠不相关,由此显示多元的可能,显示空间层面的非相关的交错的可能。

c.有了a、b的切入与显现,生成性的转换才是可能的,它表现为断裂的无语状态,即既成语言不能表达而期待生成语言的自我显示。“无语”即是挣脱与寻求。“转换”主要是可能性的确定与获得,而选择与尝试。

最后,“神性的自我救治”既是作为一种自律的限定,又是作为超越的参照。

a、b、c的分解只是为了说明“范畴”的意义,其实,它们是互相渗透着的,“时间”和“语言”就在“身位”的自我生成中呈现出来。

……

我曾在我的《1999独白》中作过一个或许并非多余的说明。即当我刚刚确立问题推进的步骤,还远未来得及阐明上述的“范畴关系”,就是几年被迫的中断。各种事物与责任像泛滥的洪水把我裹挟而去,我在纷繁的嘈杂中几近丧失“听”的能力。这几乎是一种生命被折断的感觉。因为无论纷繁的嘈杂铺陈出的外部世界换一种眼光看多么丰富、多么有诱惑、多么富有挑战性,甚或它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样式本身也是超出价值判断,因而同样具有存在意义上的价值的,我仍希望守住一种观照的沉思,守住我的“无语的倾听”。我仍然知道什么是无限构筑的“绝壁”,什么是有限临界的“望台”。我庆幸这心的持守。

我必须回到情绪和语言问题上来。因为事实上,我是无法逃避长期关注的问题的追逼的。它几乎成为我的宿命。

在力图推进问题时,我从“情绪—无语”—经过“倾听和声音的阻断”、“身体性的自我相关”—转向“情绪—语式”。更具体地说,是力图更进一步地在现象学与欧陆语言哲学的背景上反省我的“身体性”。如果,卢曼曾把上帝叫作“集中的悖论”,那么对我“身体”更应该叫作“集中的悖论”。这就是“身体的偶在性”。在这一基础上,试图揭示作为“身体”物性的“二重情绪”—“情结性情绪”和“偶在性情绪”—同“自在性语式”“自居性语式”“相关性语式”的交互共生性,以通往公共语言何以作个人表达的可能之途。

“语式”(diskursdiscourse),一般译作“讨论”“商讨”,有的也译作“话语”。译作“讨论”是就总体形式而言,即有一种交往方式主要用“话语”交换问题以求共识或求同存异,达到沟通的目的。译作“话语”是就主要方式而言,它显然又不像英美语言哲学中以“句”作为单位的“表达式”那样程序化、定型化。我同意有些朋友取折中的译法,即强调交谈中应特别启发那些能容纳他在以求同存异的表达形式(语式)。而我认为这种“语式”根本地是受着“身体性的情绪”影响的。换句话说,“身体性情绪”中深藏着“共在”与“异在”的悖论,身体作为“集中的悖论”,恰恰昭示着它偶在的特性。因而这里的语式,即所谓“自在性”“自居性”“相关性”,是在同身体性的相关关系中,或更贴近身体性的层次上,区分着。或许,只有对这种更切身的区分的反身观照或反省,才真正可能反省到独断论语式的独断端倪,从而敞开语言在语言的张力中生长的可生成性。

总之,如我在《情绪与语式》一文中所概括的,既然情绪是人的在体方式,或人在世界中的存在状态,那么,它既是人的观念形成的偶在动因,又是同观念形成自我指涉的模态演化的内在契机。因此,就我所论述的范围,至少在结构上,(存在—身体—)“情绪”,是基本的在世状态,(行为—观念—)“语式”,是个人和世界的主要沟通方式,而我所关注的正是它们相互转换或自我指涉的中介环节和形态。

这本为参加“海南大学人文丛书”而匆忙编选的文集,更多地只是展示了我进入问题的角度和艰难的过程。这艰难的过程,不仅可以回溯到八十年代中,个别的,甚至可以回溯到二十多年前的文字的累积。它们在这本文集中占了一定的数量,对它们的取舍曾使我犹豫再三。这些过去的文字,在今天回首的眼光中,思维框架的坚硬是更触目的,但实际是直到今天,在自觉意识到应该“走出黑格尔”十几年后,我也不敢说我在思维和表达上已完成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我只能说,十几年来,我一直警醒着;我愈来愈意识到反身的、能有具体环节和范畴贯彻的自我审视和置换多么重要。而一切过去的文字,无论它们有多少缺欠,多么粗糙,其实已是无法抹去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推进的足迹。只有将它们看作一个人的历史,一个问题的历史,亦即这个人所关注的问题即便稚拙仍不乏执拗的铺垫,才能给自己找到心态平和的理由。

也许,生活能再一次给我选择的勇气,在已经长时间地被迫艰难地付出和中断后,毫不遗憾地舍弃已触手可得的轻松,回到因荒疏而艰涩的声音和文字。它们在那里。它们拢集而亟待生发的问题,才是生命自我挑战的真正起点。

1999年12月9日

2000年3月27日

异世邪神  藏起来  斗神天下  萌萌集7:眷念的一瞥  都市极品系统  难言之欲(H)  重生之机甲大师  悍妻之寡妇有喜  豪门龙婿  首富大佬的佛系小娇妻[穿书]  绿茶女配真的不想红  娱乐有属性  重生之幸福在九五  情陷极品美女上司:无限诱惑  驱魔王妃  余心有碍(双重生)  只手遮天  易中天中华史:隋唐定局  甜妻驾到:霍总别生气  光谷的爱情故事  

热门小说推荐
周先生的险情

周先生的险情

不过一份150块钱的意外险,周先生的险情是不是有点多?钱小姐,我被狗咬了,请拿过来取报销发票。钱楚小姐,我被鹅啄了,麻烦你来拿报销发票。楚楚,我脚被锤子砸了,来拿下报销发票。钱楚周先生,恕我直言,您这样的追求方式我不接受。周先生那我把报销发票给你送过去。钱楚特别说明大渣爷三观离家出走,胖妞妞们请知悉。爷的文爷做主,不喜欢的小盆友统统点叉退散,不必特意留言告之,新人新文,请多包涵╭╯3╰╮...

红楼之一代圣君

红楼之一代圣君

这是一个带着部分现代记忆的女孩转世投胎成了红楼里大周朝的一个皇孙徒明宣,只是碍于种种原因一直当做女孩养,后来恢复男儿身,一步步登上天下至尊的故事。本文借鉴红楼部分背景,架空朝代,主要参考明清两代。关于女主,是个出场较晚,也有特殊经历的人。关于红楼中的人物,所占篇幅不多,具体如何要看剧情发展,不过早早出场的林黛玉会有一个很好的结局,黛玉的性子也会因为明宣带来的蝴蝶效应而有所改变。红楼世界是有神神鬼鬼的世界,但纵览全文,没有看到一个仙子能下凡的,可见凡间已是人道当立的时候,明宣到红楼不是去修仙的,而是把人道发展到一个新的巅峰。如果您喜欢红楼之一代圣君,别忘记分享给朋友...

超级分身系统

超级分身系统

分身一号,你可是我最看重的手下,你赶紧去福利副本给我打点钱!你要打多少?先定一个小目标,打他一个亿。分身二号,你可是跟了我不少年了,你竟然背...

我的美女主播姐姐

我的美女主播姐姐

2018王者荣耀文学大赛征文参赛作品昔日国服最强路人王退伍归来,发现自己的前女友竟然成为了自己的姐姐?而且她居然还是王者荣耀的大主播!?还有着一群欲要成为自己姐夫的职业选手们,他觉得需要重拾自己的荣耀!我曾踏上巅峰,亦曾进入低谷,二者让我受益良多,而如今才是属于我的荣耀时代秦守...

重回九四好种田

重回九四好种田

红袖读书首届全球征文大赛参赛作品如果您喜欢重回九四好种田,别忘记分享给朋友...

我的幼稚老板娘

我的幼稚老板娘

插画设计师VS民宿老板娘外表温柔似水内心有点小傲娇的青年插画设计师vs外表高冷睿智内在幼稚不靠谱老板娘江畔第一次见初见月时初见月跟她的发小哥们刚们打了一夜的麻将。也是江畔第一次觉得一个女生可以活的爷们。江畔第二次见初见月时,恰巧遇见一个男人对她拉拉扯扯正想怎么拯救一下她的时候就见她一脚踹到那男人然后扬长而去。这更加深了江畔对初见月爷们的定义。江畔第三次见初见月,初见月就对她说江老师,你看着就好温柔。在以后的一次次接触中江见月才知道,每次她能轻而易举的他的世界里肆意奔走,都是因为他早已经满心欢喜的将他世界的大门打开。哪有什么女追男隔层纱,不过是他对她也早有预谋。如果您喜欢我的幼稚老板娘,别忘记分享给朋友...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